值此八一建军节,一起走进退役军人这个群体,通过四位退役军人的故事,看他们如何在新的战场拼搏出新的荣光。
忠贞如一扬军魂 助力国防献此生
今年49岁的陈玉磊曾服役于原广州军区深圳某部,服役期间荣立三等功两次,获“优秀士兵”称号。退伍后,他在一基层派出所就职。2001年,始终心系国防的陈玉磊踏上了自主创业的征程。
2017年,游仙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吸引了他。带着沿海一线的专业技术班子,陈玉磊来到游仙,创办了四川旭博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初到游仙,陈玉磊人生地不熟,寻找厂房、购买设备、聘请员工等一系列问题摆在他眼前。“不怕苦、不怕累是部队教给我的第一课。”陈玉磊说道。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陈玉磊和同事们克服种种困难,让公司迅速投入生产。
几年的努力拼搏,如今,公司建立起5000余平方米的标准生产厂房,拥有完整的生产制造设备,拥有自主技术研发团队,具备较强高端装备设计制造能力,年产值达4000余万元,年增长率超30%,提供直接就业岗位100多个,成为以技术创新引领企业高速发展的典范。
“作为一名军人,退役不能褪色,虽然告别了军营,但是只要能为国防事业建设和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一丝贡献,我一定冲在最前端。”陈玉磊说道。
创业的这些年里,他一直热衷于公益。为让退役军人“转好身”“立好业”,他特别面向退役军人进行招聘。今年,他的公司就通过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展的就业招聘活动,为退役军人提供了包含技术岗、市场岗在内的30个岗位。
“现在的年轻人服役时间短,退役下来后就是‘愣头青’,就像迷路的小鸟,找不到方向,我有这个责任去指引,去给他们提供一个未来有光的道路。”陈玉磊说道。
在游仙的这些年,他一直坚持资助贫困学生,其中有一名已经考上了四川农业大学,在校期间的生活费一直由其资助。“我是一个幸运的孩子,感谢您一直以来的支持,我绝不辜负您的善意,并且也会将这份善良传递下去。”这名学生在给其来信中写道。
不甘躺在过去的功劳簿 勇走科技创新之路
曾服役于原总装备部某试验基地的杨琳,服役期间荣立集体二等功一次,个人三等功一次。2016年,彼时已经是专业技术七级、副师级干部的她毅然选择退役,带领一班志同道合的退役战友,创立了四川同人精工科技有限公司。兴办实体企业,她走上了一条艰难的科技创新创业之路。
“离开部队,40多岁来创业,让很多人都怀疑,我们会不会鸡飞蛋打。但我们就是希望通过军人的这种大无畏精神,团结奋斗,克服创业的种种困难,实实在在地做一些事情出来。”谈起自己的创业之路,杨琳充满自豪。
很快,这个以退役军人为班底的团队,立刻展开寻找厂房、购买设备、建立公司生产管理体系、聘请员工等一系列工作。不出所料,创业之初他们就遇到了诸多困难。企业经营、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市场开拓……像大山一样横在杨琳的面前。
“最开始我们是什么都不懂,别说企业经营,就连很多日常的办事流程都不清楚。长期在部队,圈子也窄。那时候只有不停地跑,不停地问,工商、税务、财务、管理,我们一点点学,一点点问,加班加点那是经常的事。虽然累,虽然苦,我们一点不感到后悔,每天想的就是怎么把企业做大做强。” 杨琳说。
为了公司尽快走上正轨,杨琳和战友们从未间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她自费参与了“企业财税班”和工商管理课程培训,另外两名战友远赴上海和南京,学习先进的企业管理知识,在他们的相互鼓励中,同人精工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只有实实在在地拿出具有技术含量的产品,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抱着这样的想法,公司一直以来都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集中财力、人力做好项目研发及设计,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走科技创新之路。
现在,公司已有员工80余人,拥有自主技术研发团队、完备生产制造设备,具备较强高端装备设计制造能力,拥有数十项自主知识产权,专业涉及机械结构设计、机械制造工艺、运动与电气控制、机电一体化设计等多个领域,年产值达5000余万元,连续四年实缴税金超过百万元。
追梦沃野 90后“新农人”的田园牧歌
花溪农畔家庭农场负责人欧阳乐
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归乡村,化身“新农人”,带领村民共奔致富路,用智慧和汗水书写新时代的青春乐章,家住游仙区新桥镇石庙村的“90后”欧阳乐也不例外。
“退役返乡之后,也干过其他工作,2016年,趁着国家乡村振兴的良好政策,国家对农业农村的大力支持,让我有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决定开启我的农业创业之旅。”欧阳乐说道。
入了农业这一行,他才发现农业的不易。第一年,他承包了5亩土地种植草莓,但草莓种植具有一定的难度,苗种成活率低、开花后易授粉不均、感染病虫害等,当时的他明显是经验不足的,在第二年的收获季节,草莓产量很低。
“搞农业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我能坚持下来,还是部队的那几年给了我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欧阳乐告诉记者,在他第二年种植的时候,就找到了农科院的专家寻求指导,然后也向身边的老师傅学习,自己也一步步改进种植方法。从播种到管理,有了专家加持,当年他的草莓迎来了一个小丰收。
凭着对农业发展的执着和年轻人身上那股闯劲,欧阳乐不断地学习种养殖技术,在农场从事水产养殖和水果种植,办起农家乐。经过八年的沉淀发展,欧阳乐的农场已流转土地220亩,发展起集餐饮、水果采摘、垂钓等为一体的城市近郊休闲观光农业。
“现在我们农场围绕季季有水果在发展,一到节假日的时候,农场里边就有很多的游客来采摘,也可以到我们餐厅品尝土味、钓鱼。仅我们采摘和餐饮娱乐这一块,去年的营收就已经达到了230万。”欧阳乐说道。
在创业的过程中,欧阳乐时刻也没有忘记家乡发展。农场每年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人次,工资性支出16万余元,并带动周边十余户农户共同发展水果种植,通过保底收购等方式帮助农户每年在原基础上每亩增收2000余元。
“下一步,我们计划带动村里农户,统一规格,建立品牌,增加产品溢价,让我们的产品走出绵阳,走向全国。同时,还将进一步加大农旅融合发展,打造出具有我们当地特色的休闲旅游目的地。”谈及未来,欧阳乐胸有成竹。
特色产业促发展 “鹌”居乐业展笑颜
“农业产业这几年发展速度迅猛,虽然利润不高,但是胜在稳定,而且与群众的餐桌挂钩。”2006年退役,先后在长虹、兴事发等多家企业工作过的余国勇心中一直有一个农业梦。
投身农业,到底选择哪个方向,余国勇经历过艰难的抉择。“现在我们区内的种植业市场很饱和,而普通的养殖类,像生猪这些,竞争也不小。经过多方考察,我选择了目前省内都比较小众的鹌鹑养殖,并在去年下半年引进第一批鹌鹑苗。”余国勇告诉记者。
余国勇的养殖基地在忠兴镇龙安村。创业之初,他遇到过很多的问题。单棚鹌鹑是二十万羽,养殖密度比较大,管理难度也特别大,并且在川内没有同等规模的养殖场让他参照学习。为了鹌鹑能顺利产蛋,余国勇主动上门向市、区农业专家,以及川农大、西科大的专家教授请教学习,也邀请他们现场指导。
在一边学习一边摸索中,余国勇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养殖经验。“鹌鹑长得小,要精细化管理,加上生活空间狭窄,还需要注重防疫……”现在说起养殖技巧,余国勇滔滔不绝。
目前,1200余平方米的养殖车间,存栏鹌鹑20万羽,每日鲜蛋产量在2吨左右,为绵阳及周边学校提供80%的蛋品供应,同时也销售至陕西、重庆等周边地区。鹌鹑养殖不仅让余国勇走上致富道路,还为村民们提供了就业岗位。
“我每天在这工作七个小时,每月还是拿得到两千多块钱,在家门口上班,把屋头也照顾到了,每月收入还是很不错。”村民苟英告诉记者。
“创业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作为一名退伍军人,通过五年的军旅生涯,让我养成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吃苦耐劳是优良传统,敢打敢拼是男儿本色,正是这种军旅生涯让我一直坚持在这条路上。”余国勇说。
“为进一步壮大鹌鹑产业,我们支持村社整合闲置房屋、绵州农房征信贷等资源,按照‘企业+农户+集体经济’的方式,创造性探索‘大户带小户’产业发展模式,预计每年可帮助农户增收六万元。”忠兴镇人大主席邓利华说。
一朝入伍,军魂入骨。在绵阳游仙,还有很多像陈玉磊、杨琳、欧阳乐、余国勇一样的退役军人,他们不怕困难、敢打敢拼、勤奋善为,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无论走到哪,军魂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