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探索构建通达产业园和县区副中心快速交通体系,打造绿美生态公路示范样板
阳光穿过树荫洒下斑驳光影,绿意伴随微风扑面而来。驾车行驶在博罗县城北环大道上,市民潘兴海感受到的不仅是一条城市道路的绿美、顺畅,还有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发的景象。
北环大道按双向8车道设计,西接广惠高速罗阳出口,东接G324国道。自2022年全线通车以后,北环大道逐渐取代G324国道博罗县城段,成为博罗县城的交通主干道。
“以前,国道穿过县城,每天很多大货车经过,容易造成交通拥堵。”潘兴海在博罗县城经营一家石材店,他告诉记者,北环大道通车后,很多大货车分流到北环大道,县城的交通状况明显改善。
国省道穿城而过,由此衍生“马路经济”等问题,这种情况在全国并不少见,惠州也不例外。据统计,我市境内有20条国省道,其中71段穿越圩镇,道路两侧大多存在占道经营等情况,既影响道路美观,又妨碍交通畅行。
如何破除“马路经济”,改造“马路圩镇”?惠州的做法是把国省道从圩镇中“甩出去”,改成市政道路,为居民营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同时,在有条件的典型镇、中心镇建设“第二街区”,发展“后街经济”,让公路沿线生态、产业、文旅互为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
今年,我市将对部分穿越圩镇的国省道路段进行改造。图片由市交通运输局提供
问题
公路两侧缺乏管控,交通管理比较混乱
驱车行驶在G324国道博罗县城段(博罗大道),记者一路见证了繁荣发展的各种业态,也体验了沿线旧厂房、城中村以及现代商贸楼盘的错落交织。
作为一条穿城而过的国道,博罗大道是惠城区前往博罗县城的重要道路。国道穿城而过,听起来诗意盎然,但现实却没这么美好。
譬如,沿博罗大道发展起来的既有专业市场,也有各类小摊档、流动摊贩,由于缺乏有序规划和管理,许多前来消费的市民为图方便,经常把车停在路边,将原本并不宽敞的3车道“挤”成了2车道。
“来这里采购确实很方便,但我每次买完就走,没什么值得闲逛的。”从东莞前来批发日用杂货品的严舒慧说,每次自驾沿G324国道到博罗县城采购货物,她都是提前列好“菜单”,然后买完直接走人,“这一段路的交通状况太差了,观感不好。”
在G324国道惠东吉隆圩镇段,沿线也有不少临时搭建的摊档,个别路段车辆乱停乱放,一些沿街摊档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路上。“这条路两侧空间有限,交通管理比较混乱。”长期在镇上跑车的赵先生说。
不可否认,国省道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城市交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果不对穿城而过的国省道进行升级改造,它产生的负面影响将会越来越大。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由于前期缺乏规划指导,国省道在穿城镇而过时,常有一些路口会出现错位交接,横向和纵向车流相互阻滞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路段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混行,加上过路货车较多,存在安全隐患。
“惠州‘马路经济’无序发展并非近期造成,而是初期规划和设计存在不足导致。”一些交通业内人士认为,我市此前缺少普通公路系统专项规划,导致相关部门难以提前做好用地预留,国省道穿城段难以实施改线落地。此外,我市高速公路和国省道没有很好地串联起“3+7”产业园区,在带动产业发展上没有发挥出更大作用。
交通带动产业,产业支撑城市。这是市区金龙大道。 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破题
把穿城而过的马路“甩出去”
惠阳区新圩镇是我市唯一与深莞交界的乡镇。
驾车沿G205国道一路走来,与车窗外深圳龙岗到处高大的建筑不同,新圩圩镇段时现低矮的楼房,双向10车道也变成了双向4车道,大量车流汇入圩镇后,与其他方向车流交织,容易形成“肠梗阻”。
“高峰期很堵车,不少车又不得不走这条路,如果圩镇这一段再顺畅一点就好了。”在新圩镇经营士多店的李先生说,虽然新圩镇外围建了新的环城路,但圩镇路段同样重要,希望建设发展得更好。
一边是国省道穿过城镇导致人车混行、无序发展的“马路经济”,一边是高质量发展需要一流的交通基础设施,怎么破题?
“惠州可以考虑将国省道穿城路段移交给市政部门,作为城市道路进行管理。”市民张璐是一名注册道路工程师,曾参与不少省内外公路建设项目的勘察与设计。他认为,虽然“穿城公路”兼具城市道路和国省道公路的双重属性,但随着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其城市道路属性已远大于国省道公路属性。
张璐建议,对国省道穿城路段进行优化调整,让国省道公路由“穿城而过”变“绕城而行”,可以最大限度发挥交通主骨架、主动脉作用,提升公路安全服务水平。
张璐的建议与我市交通主管部门的想法不谋而合。
今年3月,市交通运输局组织相关单位前往浙江、江苏等地,围绕破除“马路经济”、建设一流交通开展学习考察。调研组发现,浙江、江苏等地始终把公路作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率先发展的领域,通过国省道升级改造串联产业园区、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带动产业发展,同时坚决破除“马路经济”,推动新型城镇化,最终实现建设美丽家园的目标。
“由交通引导城市产业布局,是有效破除‘马路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市交通运输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江苏经过十几年接续推进,较为彻底地解决了“马路经济”问题,对“马路经济”集中区域,不断通过国省道规划优化提升,把穿城而过的马路坚决“甩出去”。同时,以快速化的国省道公路网串联起产业园区,有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要素资源在城镇行政中心、经济产业中心和交通枢纽之间高效流动。目前,江苏国省道公路网覆盖全部15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其中苏州、无锡分别覆盖19个、11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实现了“马路经济”向园区经济发展。
相比之下,我市普通国省道穿城而过和“马路经济”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目前,惠州已建成由6条国道和14条省道构成的普通国省道网络,总里程1385公里,穿越城(镇)的国省道路段共有71条。
该负责人表示,全市共计划改线21条道路,改线路段总里程约480公里,将解决33个镇街的国省道穿城问题。按照2024年惠州市“百千万工程”集成式重点改革任务,今年计划在有条件的镇推进7条路段先行改造,其中,博罗县2段、龙门县2段、惠东县2段、惠阳区1段。
升级
推动“马路经济”向“园区经济”转型
把穿城而过的马路“甩出去”并不复杂,但不能一“甩”了之。为避免出现人车混杂、线路重叠等问题,在规范沿街商铺管理,完善道路两侧绿化美化等方面要下足功夫。
“以前我在路边卖水果,就跟打‘游击战’似的,现在被安排到固定场所摆摊,不仅安全方便,销量也高了不少!”博罗县一农贸市场水果档主余伟云述说自己近年来的变化。他认为,破除“马路经济”不能光靠“堵”,更重要的是疏导,将分散经营的小摊贩引导到合理区域集中经营。
当地居民潘朋建议,针对车流量大的穿城公路路段,可科学设置红绿灯、减速带、安全警示标志等设施,对车辆进行监测和指引。对人车混杂的主街道路段,可通过优化道路节点和交通设施,增设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安全护栏等交通设施,让人车各行其道,消除安全隐患。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如今的惠州已是路网密布、高楼林立。去年10月,“丰”字交通主框架1号公路(惠霞高速)全面动工。1号公路一路串联博罗、惠城、惠阳、惠东、大亚湾5个县(区),连接东江湾产业园、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大亚湾石化区等产业园区,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民生大道、产业大道、振兴大道。如今,1号公路正开足马力建设,计划明年建成通车。
今年上半年,位于惠城区水口街道的江滨路主线建设完成。“江滨路通车后,不仅缓解了省道120线的交通压力,也完善了东江湾产业园的交通网络,对园区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江滨路施工单位负责人王超说。
在破除“马路经济”的基础上,惠州要充分发挥国省道的作用,带动产业发展、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马路经济”向“园区经济”转型。
“交通带动产业,产业支撑城市。惠州要从系统谋划国省道路网优化提升规划入手。”市交通运输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规划推动一批省道升级为国道,一批县道升级为省道,并争取列入“十五五”规划,全面提升路网密度,提升技术等级,探索构建通达产业园和县区副中心的快速交通体系,支撑县区和产业园区发展。
借鉴江苏省以城市干道标准规划公路绿化景观的方式,我市将以惠大高速作为试点,破除“马路经济”下绿化水平不高、周边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将其打造成绿美生态公路示范样板。同时,加快谋划普通国省道项目储备,将普通公路建设作为未来的投资增量重点领域,形成新的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点。
一路通百业畅。一条条发展的产业路,必将撑起惠州高质量发展美好蓝图。
专家观点
先立后破,打破“马路经济”路径依赖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科技部部长梁乃锋教授认为,过去依托“马路经济”“前店后厂”等模式,形成了一批村级产业园、商贸市场,也为惠州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进入新发展阶段,要素驱动变成创新驱动。要破除“马路经济”,更重要的是破除“路径依赖”,从原先的“马路经济”转变成“园区经济”“商圈经济”。这既是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
梁乃锋认为,破除“马路经济”,要坚持“先立后破”“破立并举”,“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一方面,进一步强化顶层规划设计,构建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公路体系。另一方面,对现有穿城而过的国省道进行市政路改造,强化精细化管理,打造畅通的城市品质路、景观大道。
当前,惠州正着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2+1”现代产业集群。梁乃锋建议,要从利于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角度,优化调整国省道公路网,逐步形成市域快速交通路网,串联“3+7”产业园区和县城之间的发展带,带动公路沿线形成3~5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形成覆盖全市的国省道货运干线公路网络,推动物流降本增效,提高产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