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武汉6月14日消息 初夏的黄陂木兰草原景区,弥漫着青草的香气,远处的草坡上,隐约可见牛马三五成群,悠闲地吃草。坡下的游客搭起形形色色的帐篷,或烧烤、或散步,拥抱自然,好生自在。
今年以来,木兰草原负责人聂权陆续接待了几批来自外地的考察团,其中不乏来自真正的大草原。令他印象深刻的是,考察团中不少人感慨:“我们大草原要向你们‘小草原’学习借鉴。”
黄陂区位于武汉市北部,境内三分林地三分田,两分城乡两分水的独特地理环境造就了她的多样风光;坐拥中部最大的天河国际机场,以及华中地区铁路货运枢纽核心节点武汉北编组站,绝佳的区位优势赋予了她无限动能。凭借丰富的山水资源和靓丽的旅游名片,黄陂也被誉为“武汉城市花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获评“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工业百强区”,成为湖北首个GDP过千亿元的县域经济体、县域经济规模连续四年全省第一……多年来,黄陂做好山水文章、用好区位优势,持续发力全域旅游,聚力建设产业强区,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全域旅游提档升级 36万人吃上“旅游饭”
根据《黄陂县志》记载,“木兰将军,黄郡西陵(今黄陂)人也。”位于黄陂的木兰天池,相传是花木兰小时候生活、习武的地方。借势木兰文化,黄陂域内打造有23个景区,形成“木兰游”文旅品牌。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前来黄陂的游客数不胜数。
“景区游客多了,农家乐的生意也好,再忙也高兴。”73岁的彭三仙正和儿媳一起忙着招呼前来就餐的游客。彭三仙原是黄陂区王家河街道聂家岗村村民,因木兰草原景区建设,搬迁至景区旁的草原新村,开办了一家农家乐。
“原来村里土壤贫瘠,吃水都困难,外出务工是很多人唯一的出路。”彭三仙告诉记者,自己的儿子早年也曾外出务工,近年来,随着景区客流增长,自家农家乐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儿子把在外学习的厨艺带回家成为大厨,一到周末或节假日,翻台都翻不过来”。
在黄陂,像彭三仙一样靠旅游致富的村民还有很多。
数据显示,黄陂拥有3A级(含3A级)以上景区18个,数量位居全国县市区前列,年接待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达150亿元,带动36万人吃上“旅游饭”,占全区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
看到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聂权也越发理解父亲当初的坚持。聂权介绍,为了改善家乡的贫困状况,其父亲于2003年回乡投资,起初决定办一个养牛场。黄陂区政府和王家河街道有关负责人主动上门出谋划策,鼓励他利用当地优质山水资源,打造特色景区,木兰草原由此而生。
“前7年基本都处于亏损状态,但父亲还是坚持每年投资。”2013年,聂权从父亲手中接手木兰草原项目,正困于如何扭转景区连年亏损的窘境。
2014年,黄陂将木兰天池、木兰山、木兰草原和木兰云雾山四家4A级景区“打包”,以“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的名称申报,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同时,区里累计投入200亿元完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成130公里旅游环线,使相邻景区15分钟互通,全域旅游环线圈2小时通达,旅游环线公交直通车全覆盖,为全域旅游发展打通“大动脉”。
正是在这一年,木兰草原发展迎来了扭亏为盈的关键节点。
聂权紧抓机遇启用专业运营团队提升服务品质,打好“木兰文化”牌,举办篝火晚会、编排实景演出、推出高端民宿,一年四季打造不同游玩主题。同时高价买土培植补种草场,举办国际风筝节吸引中外游客……到2019年,景区每年客流和收入都呈现爆发式增长。
“今年一季度,景区客流已经超过2019年同期的20%。”强劲的文旅复苏态势,更让聂权对黄陂旅游未来发展信心十足。
客流强势增长的,还有上新了夜游产品的木兰花乡。黄陂区姚家集街道杜堂村第一书记葛天才就地取材,带领村民成立武汉杜堂旅游专业合作社,流转1800亩荒地,种上姹紫嫣红的鲜花,盘活杜堂村百余户村民的闲置房屋,将其统一改造为农家乐及民宿,以“赏花游”为发力点,打造四季有花赏的木兰花乡景区。
今年春节期间,木兰花乡推出“木兰不夜城”,将改造后的村民闲置房屋与市井文化相结合,以农文旅互动沉浸场景的形式呈现《木兰辞》中最具典型性和特色性的场景故事,形成吃中有游、游中有购、购中有娱的主题式不夜城。开业当天人气火爆,单日客流超3万多人次。曾经的“空心村”,蝶变成热门旅游打卡地。
如今的黄陂,已逐渐形成全域景观、全域旅游、景城融合、村景融合、产业融合的发展格局。“武汉周末去哪里,黄陂景区等着您!”这句耳熟能详的宣传语,也成为黄陂旅游业发展的最好见证。
新业态新模式赋能 再现“货到汉口活”
在黄陂,还有一个新兴的国际贸易城正在崛起。
作为湖北省县域经济规模第一大区,黄陂区紧抓武汉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契机,坚持线上与线下、内贸与外贸、批发与体验式消费、交易展会与实体市场贸易“四个结合”,提升传统消费能级,培育消费热点。汉口北便是其中的重要着力点。
“汉口北立志打造‘中国最大、世界领先’的现代商贸物流平台,已实现‘买全球、卖全球’,成为武汉乃至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武汉汉口北市场相关负责人曹天斌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巨变。
“刚开始建设时这里还是一片滩涂,现在已成为高楼聚集、人潮涌动的繁华新城。”曹天斌还记得,2009年10月28日,汉口北小商品、皮具、鞋业、儿童用品、酒店用品五大市场同时开业,连楼顶上都站满了人,大家都非常激动。
“开业时市场面积只有50万平方米,现在已建有600万平方米,目前还陆续在建,这也是近15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在做的一件事。”曹天斌告诉记者,多年来有3万多家商户、5万余名从业人员从这里起步,或白手起家,或二次创业,做大品牌扩大规模,他们也是汉口北崛起的见证者。
性格直爽的湖北广水人付亚丽,2012年只身来到汉口北品牌服装城白手起家,起初没有货源,她前往广州、杭州、深圳等地考察选品、拿货;没有客源,她跟着汉口北组织的“拓客行”团队拼车前往周边城市发传单、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