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星湖紫荆西堤文创街区增设了流动摊位,受到市民游客青睐。 西江日报记者 戴福钿 摄
西江日报记者戴福钿通讯员陈琳蒋颖
近段时间,全国各地相继出台措施,推动地摊经济快速恢复活力。在肇庆,为满足摊贩和群众需求,同样升腾起城市烟火气,各县(市、区)相继设置了流动摊贩临时疏导区,并通过精细化管理,大大促进了肇庆地摊经济的有序复苏。
变堵为疏,满足摆摊与消费需求
夕阳西沉,华灯初上。肇庆星湖紫荆西堤文创街区在一片霓虹闪烁中火热开场。摊主的叫卖和顾客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交织出一幅具有浓浓 烟火气 的生活画卷。
而这些改变,是肇庆不断丰富消费模式,有力促进环星湖夜经济发展的有效探索。市文旅集团属下企业肇庆市七星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从冠介绍,今年 五一 假期,为助力地摊经济发展,满足更多群众逛街购物需求,该街区创新推出流动摊位,供摊贩认领摆卖。
目前,肇庆星湖紫荆西堤文创街区共设有10个流动摊位,摆卖的货品主要为玩具、手工艺品,与对面的美食和文创街交相辉映,形成肇庆夜经济的又一特色。 谢从冠告诉记者,与原有摊位不同的是,流动摊位以月为单位进行认领,月租到期后,摊主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退出或者继续参与经营,既提高了摊贩的自主性和摊点的流动性,又能满足更多临时摆摊需求。
肇庆高新区文德四街疏导区也是我市临时摆卖点之一。该区域企业密集区,由于距离商业街相对远,长期以来,周边乱摆乱卖问题突出。为在市民需求、流动摊贩摆卖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寻求平衡点,今年2月,市城管局高新区分局决定在该路段设置流动摊贩摆卖疏导区,划归20个摊位,可经营早餐、晚餐和宵夜等。
我以前做 走鬼 ,摊点和顾客不稳定,收入难以保障。幸亏政府划归了疏导区,解决了我们的摆卖需求。 刘洪材是文德四街首批进驻的摊主之一,长期经营宵夜。今年2月,他认领了该疏导区一个摊点,开始依规经营,其营业额较以往大大增加,生活逐渐有了盼头。
我市其他地方亦结合实际推出了流动摆卖疏导区,如肇庆新区在体育中心打造了一条夜市街,以不同类别的摊位以及表演区,成为市民游客网红打卡点;封开将原封川汽车驾驶教练场进行整体盘活,设置50个地摊摆卖点,引导流动摊贩入点规范经营;广宁县则在居民集聚的仁爱路、百盈东路等地,设置了3条网红街,供各类摊贩有序摆卖
据统计,目前,肇庆设有临时摆卖点超30个,解决了一大批人创业就业,激发了市场活力。
创新模式,破解地摊经济管理难题
地摊经济遍地开花,在为城市增添 烟火气 的同时,亦为城市管理带来了各种难题。为确保地摊经济良性发展,我市各地不断探索符合当地发展的管理模式。
文德四街疏导区实行企业托管模式。其管理方肇庆大旺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宋永坚表示,该公司制定了精细化管理措施,除安排专门的保洁以及巡查人员,还创新推出了 门前三包 责任制以及摊贩退出机制,即摊贩承担所在摊点的卫生、绿化和秩序管理责任。每天,现场管理人员对各摊点落实情况进行打分,以月为基数,考核不过关则将面临退出摆卖。
肇庆星湖紫荆西堤文创街区同样是企业管理方式。谢从冠透露,该街区位于星湖边,市民游客较多,地摊经济相当活跃。为保障街面整洁和有序经营,他们通过增设环卫工人值班频次、垃圾投放点,规范商家经营行为,安排专人到现场巡查等方式,致力破解流动摊点管理难题。
而封开、广宁、怀集等地的疏导区,则主要依托当地城管等部门力量,形成日常巡逻管理机制,通过明确各类摊点的经营区域、摆卖时间以及相关义务,致力解决流动摊贩与市容环境秩序之间的矛盾。
因地制宜,年内再增临时摆卖点
据了解,在市城管局高位统筹之下,今年,全市各地因地制宜、提前规划,计划增设流动摊贩临时疏导区超6个,其中肇庆高新区3个,广宁2个,封开1个等等,以全力推动城市经济新业态的可持续发展。
以广宁为例,根据初步调研及征求意见,摊点计划设在人流相对密集、需求旺盛的城市中心广场和中华西路附近,以流动地摊和后备箱合规集市为主。
怀集县亦有增设临时疏导区的计划。按照部署,今年,该县将采取疏堵结合、分类管理的方式,在城市非主要道路、次干道、居民区附近道路较宽、场地较大、行人较少等位置,合理配置部分临时疏导区和摊点,以促进城市地摊经济全面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