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藏匿在喧嚣闹市之中的古城墙南侧,一条数百米长的米仓巷,犹如穿越历史的时光隧道:包公井、丰济仓(粮仓)、清末古民居、百年自梳女斋堂 这些年代久远的历史人物和古建筑物,彰显着这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氛围。
米仓巷起源于包拯修建的丰济仓
据史料记载,米仓巷的起源与包拯当时在此地修建丰济粮仓有关。宋朝康定元年(1040),包拯到端州任知州。他在任职期间,组织民众筑起土城墙。
包拯率端州民众兴修水利,取水打井,并修建州衙、星岩书院等,还在距离州衙几百米的高地上,组织人力修建丰济仓(粮仓),积储粮食备荒备战,慢慢地附近形成了一条街巷,久而久之人们就将它称之米仓巷。
南宋祥兴年间(1278 1279年),丰济仓和高要县署、县学宫毁于战火。元代初年,当时的官府在丰济仓原址修建广济仓。明宣德十年(1435年),广济仓恢复丰济仓名。
康熙年间,为方便运粮,官府将丰济仓迁往城南门内,丰济仓(粮仓)改驻后营守备,从此不再作储备粮食之用,但从此留下 米仓巷 的巷名。
米仓巷3号大院附近,就是丰济仓的遗址,当年的粮仓如今变成了高楼林立的住宅区。